京城周边的风景——《穿墙透壁》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9:19 点击次数:143
周末继续翻看《穿墙透壁》。发现书中写到北京的部分——除了提及紫禁城及其周边(城里的建筑)之外,对远一些的古迹亦有考察。基于它们其实距城内并不算遥远、乘坐基本交通工具均可抵达,便也罗列开来,谨作参考。后知后觉地发现作者生于1949年——比父辈年长、还能坚持细致地绘制与详尽地科普,令人由衷地敬佩。自然也盼大家能携此书四处游走,边走边看一定收获更多。
图片
·天宁寺塔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其实地处市内、属于中轴线核心,更是北京重要地标,但由于上篇篇幅过长,便被移到了本篇。一段时间内其建造年代无法断定,后经林徽因、梁思成考证为典型的辽代八角密檐塔,研究成果发表在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》上。1992年修葺时在塔刹内发现石碑《大辽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记》道明出处:相传为隋文帝建造,初为木塔,后毁于火,至辽代再建,全为砖造。其“隆重的权衡,淳和的色斑”之美,获得林徽因赞誉。塔高57.8米。塔基为八角形,但坐落在方形底座之上。塔身第一层有四面设圆拱门,另四面设直棂窗。窗楣上浮塑飞天乐伎,圆拱门的左右也浮塑金刚力士及天王,护卫入口。塔座上的众多莲瓣,古时可燃灯。图片
·智化寺天王殿智化寺也在市内。它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,为明代正统八年(1443)司礼监的太监王振所建,明英宗赐名“智化禅寺”。后虽发生土木堡之变,依旧香火不断。至清代虽衰微,但基本建制保存了下来,合乎禅宗伽蓝七堂之制。智化门即天王殿,内里供奉的造像,经历近代战乱如今皆无存。图片
·碧云寺 金刚宝塔座北京市海淀区西郊香山东篱的碧云寺,创建于元代,初名碧云庵。清乾隆年间受到皇室青睐,大肆整修。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,灵柩层暂置于寺内,后来更设衣冠冢于塔内供人凭吊。金刚宝座塔位于寺内最后院落,也是其建筑的高潮部分。全塔高34米余,主要分为台基、宝座及塔身。宝座以上全为汉白玉雕成。本身为一巨大的须弥座,四面皆以佛教诸神浮雕为题,其余则刻满西番莲纹饰,比一般佛陀伽耶塔复杂:宝座分为前后两段,前段面积较小,其上左右各置一喇嘛塔,中央设一个小方台,方台中央有乾隆御笔额题“现舍利光”匾,台下再立五座小塔,作为小型的金刚宝座塔。复现五方佛之象征;后段大宝座上耸立五座十三层密檐方塔,其层层屋檐向上斜收,远望有如椎体,塔后方中央栽植一株苍劲古柏,历经两百余年,与塔结为一体。该塔在三重台座上竖立八塔,融合喇嘛塔与密檐塔之造型,为清代金刚宝座塔的成熟之作。图片
·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玉泉山麓。其址在金代原为“金山行宫”,元明时期为京郊圣地。清代大事整修,成为清皇室离宫的代表作,也是中国最后的皇家苑囿。初为“清漪园”,乾隆十五年(1750)大举扩建。咸丰十年(1860)遭英法联军破坏。至光绪年间,慈禧太后借训练水军之名,挪用海军军费修建成今日所见之规模,改称颐和园。特点是:山(万寿山)水(昆明湖)造景,尺度雄阔;轴线分明,布局谨严(佛香阁最为引人瞩目);形貌多样,胜景荟萃(前山汉代建筑,后山藏式风格。山脚下有运河及后湖,皆仿照江南园林之设计。万寿山的东南角与西边更有别样西洋风情)。图片
·潭柘寺 猗玕亭西郊门头沟潭柘寺内的猗(yī)玕(gān)亭内有与故宫乾隆花园类似的流杯渠,始建年代不明。其水源充沛,泉水自山麓涌出,从一尊汉白玉雕的龙口倾注,流入石渠。渠道蜿蜒而行,从南向北看似龙首,从北向南看有如虎头,中央两圆孔为双目。亭之边长只有约3.3米,而渠道长达13.3米,可使流杯驻留较久。图片
·长陵 祾líng恩殿 长陵是明成祖永乐帝朱棣及皇后徐氏的合葬墓,坐落在天寿山脉最主要的位置。祾恩殿则是长陵的主要建筑。初名享殿,明嘉靖十七年(1538)世宗谒陵(陵墓前拜谒、瞻仰)时更名至今。其格局之大,仅稍逊于紫禁城中的太和殿。但用材之精且讲究,却让太和殿膛乎其后。木构造对称完整,不施任何省梁减柱。殿内楠木(整根数百年才能成材的金丝楠木从云贵水运而来)巨柱如林,高大庄严,色彩朴素,为中国现存最巨大的木构建筑之一。 殿内梁上有巨大格状天花(板),雕琢工整。图片
·定陵 地宫定陵亦为明十三陵之一,是神宗皇帝朱翊钧及其皇后的合葬墓。万历十二年(1584)起建,历六年而成,属于典型的明代皇陵。1956-1957年,考古学家曾对其进行挖掘,是迄今为止十三陵中唯一经考古发掘的陵墓,为我们了解明代皇陵提供了较多的数据。定陵的地宫入口位于明楼后方宝顶底下,隐秘而不易发现;发掘时由宝城边坍塌处向下开挖,经过砖石甬道后,发现“金刚墙”,取去金刚门的封砖后才得以进入地宫;内部遵照“前朝后寝”的布局;采用石券结构:封闭地宫时,券门后的石条随门扇向前倾斜卡住,因此称为“自来石”。重新开启必须使用“拐钉钥匙”(特殊弯曲的棒子),并需具备相当技巧。图片
·卢沟桥北京西南十多公里处的永定河上(丰台区宛平城西门外)有一座在历史上极负盛名的石拱桥。因为永定河旧称卢沟河,因而被称作卢沟桥。它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九年(1189),是古时从南方赴北京城必经之要津,不论进京赶考的学子还是做生意的商贾皆经过此处。乾隆帝在桥东端亭内题“卢沟晓月”石碑,更被列入燕京八景之一。众所周知,卢沟桥事变掀起了中国全面抗日的序幕。除此之外,缴背压拱石、桥墩做成船首形、以及桥上每根望柱都雕刻着石狮(共计485只雌雄大小石狮子)也是其特色。另外,书中还有章节介绍老北京四合院。无法单独成篇,改日有机会在其他推送里说一说。最后祝大家周末愉快啦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